游客发表
回龍圩管理區黨委書記趙文旺(右一)、管理區主任劉功文(左一)了解種植戶豐收情況。
回龍圩管理區的村頭巷尾,處處草木蔥鬱,展現出山清水秀的文明鄉村景象。
這裏,一座城就是一個大橘園。
這裏,市民過著令人向往的“兩棲生活”,白天驅車到果園裏拾掇農活,晚上回城裏享受恬靜生活。
這裏,就是永州市回龍圩管理區。這個南國橘鄉,畫風永遠也腦補不完。
——高尚湖森林公園內,鬥牛場占地麵積100餘畝,可容納2.6萬餘名觀眾。元旦期間,精彩的“牛王爭霸賽”吸引了大批遊客觀看;
——回峰山下柑橘種植區裏,紅彤彤的柑橘沉甸甸地掛在枝頭,W-默科特、沃柑等新引入的品種可以一直熱賣到清明節前後;
——村頭巷尾,草木蔥鬱、青瓦灰牆,太陽能滅蚊燈等現代化環保裝置一應俱全,首屆“柑橘文化節”的盛景回響著豐收的喜悅。
“支部建在橘園裏,黨員聚在橘樹下,村民富在橘子上。”管理區黨委書記趙文旺一語道破 “鄉村振興的回龍圩秘訣”。以優質柑橘產業為圓點,憑借著科技產業興農、生態為綱強村、黨建引領促發展的路子,回龍圩正在努力描繪鄉村振興的樣本。
■三湘都市報記者 朱蓉 彭治國 通訊員 何冰芳
科技興農,積極品改促增收
種什麽?怎麽種?如何賣?結合曆史的經驗和專家論證,柑橘產業躍入回龍圩發展藍圖,並提出了“五化五轉”的發展路徑:抓柑橘品種市場化,種什麽圍著市場轉;抓生產標準化,怎麽種圍著技術轉;抓產品品牌化,賣什麽圍著牌子轉;抓經營主體化,怎麽賣圍著能人轉;抓產業多元化,怎麽調圍著鏈條轉。
在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產業興旺”位列第一項,這讓趙文旺感到振奮和欣慰。他說:“不發展產業,回龍圩蝸居湘桂一隅,永遠就像個‘鄉野小姑娘’。”如今,回龍圩 “一座城就是一個大橘園”。
周國秀一家過去不懂技術,隻能種植老品種哈姆林,最低一畝僅可實現產值一兩千元,除去成本,幾乎沒有收益。五年前,她開始積極品改,收益可觀。目前,她更是將80餘畝地全部進行W-默科特改良。
“自建了兩棟小洋樓,還買了3輛家用小轎車,年收入達到100來萬了。”周國秀笑著感慨,這是跟著管理區走對了品改的路子。
周國秀的豐收影響了不少原本對“品改”仍在觀望的農戶,八仙洞村的佘建設就是其中一員。據八仙洞辦事處總支書記毛先進回憶,去年佘建設也豐收了,一次結算了18萬元。“夫妻倆說不用銀行轉賬,從沒見過這麽多現金,要數一數才更有感覺。”現場,夫妻倆數了半天,用這種方式表達喜悅。
針對老品種產值偏低、口感欠佳等問題,管理區積極組織專家、種植能手反複研究論證,先後從南寧、雲南、四川等地引進了卡拉卡拉、津知香、沙糖橘等品種,而近兩年來,又開始嚐試市場售價達到每斤6至8元的沃柑、W-默科特等全新晚熟品種。
此外,為了更好地實現豐產增收,管理區推進了標準化生產,在種植中強調“五個統一”,采取統一防治柑橘黃龍病,統一用藥殺蟲等措施,發動群眾自主砍掉病樹;利用扶持資金完善“三掛一安裝”,即掛黃榜、掛誘殺瓶、掛捕食蟎、安裝太陽能殺蟲燈,減少農藥投用,確保綠色健康。
據管理區主任劉功文介紹,目前該區共有橘園十萬畝,先後成立11家柑橘專業合作社,注冊會員2133戶4037人,年產柑橘25萬噸,年創產值13億元。一到豐收季節,全國各地求購商戶在管理區內車來車往。
回龍圩還開始嚐試培育電商經紀人銷售模式。回龍圩柑橘協會秘書長蔣海舟是從長沙返鄉創業的“85後”年輕人。他發動管理區內的年輕人一起幹,在獲得返鄉創業十萬元扶持資金的基礎上,統一價格,統一包裝,洽談快遞。
如今,回龍圩從事電商銷售的年輕人已有五六十人,由管理區授權的“回峰牌”柑橘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各地,僅蔣海舟團隊2017年就賣出2萬多箱,銷售額近200萬元。
【點評】振興鄉村,要因地製宜發展地方產業,必須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求鏈、完善利益鏈,讓青山綠水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全域旅遊,打造湘南文旅IP
在十九大報告關於“鄉村振興”的全新發展理念中,生態宜居是重要一環。生態宜居怎麽建?回龍圩就地取材,思路是自然生態,操作是規劃先行,措施是以獎帶補。如今,在確保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發展全域旅遊項目,成為柑橘支柱產業之外的另一張鄉村名片。
剛剛在元旦假期喜迎八方來客的高尚湖鬥牛場,是該管理區在確保生態宜居的前提下重點打造的全域旅遊文娛項目。據管理區主任劉功文介紹,這個占地麵積100餘畝,可容納2.6萬餘名觀眾的鬥牛場,是全國最大的鬥牛場之一,填補了周邊數十個城市無專門鬥牛場的空白。
2016年,集餐飲、住宿、柑橘采摘等功能於一體的八仙洞休閑農莊成功獲評我省第六批五星級休閑農業莊園,這是回龍圩管理區回峰柑橘專業合作社打造的農家樂。據回峰柑橘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國安介紹,試營業以來,6000畝柑橘采摘觀光園已先後接待了來自深圳、珠海、台灣等地的遊客,月到訪人數逾3000人。
“農業不僅僅給城鎮人口提供商品性農產品,還要提供休閑、娛樂、淨化身心的服務。”劉功文說,未來將嚐試休閑農業、養老農業、體驗農業等模式。
事實上,一幅以高尚湖為中心的生態宜居新畫卷已全麵鋪開。管理區黨委書記趙文旺曾寫就一篇美文《休閑小城回龍圩》——“若到陽春三月,橘花盛開之時,繁花似雪,香動天地,身處其中,每呼吸一口,心肺猶如沐浴花蜜一次。若到金秋十月,橘子黃了時節,碩果累累,壓彎枝頭,如燈火點點,似燦爛星空,觀之心胸大開,喜悅之情油然而生。這裏,既有煙雨高尚湖、霞落回龍湖的唯美,也有‘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古樸、溫馨。”其實,“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隻是和大城市“水泥森林”的對照而已。
目前,綠蔭成林的高尚湖環湖路已經建成,附近的木屋別墅群也即將投入使用。而與回峰廣場相鄰的回龍湖,則成為主題公園的中心,過山車、海盜船等大型遊樂設施一應俱全。每逢周末,都能吸引不少周邊縣市的遊客前來嚐鮮。“用一首歌來形容,非《小城故事》莫屬。”趙文旺介紹,回龍圩欲打造“國際慢生活之城”,來這裏你會閉上眼睛,輕敲指節,咀嚼靜好歲月。
【點評】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要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建好村,讓老百姓熱愛他的家鄉。
文明建設讓回龍圩華麗轉身
趙文旺認為,鄉村振興需要文化自信。回龍圩通過“文化 ”的方式,將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可謂鄉風文明的樣本。“ ”什麽?怎麽“ ”?通過曆史溯源,回龍圩抓住文化內涵的牛鼻子,充分挖掘知青文化、農墾文化,同時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鄉風文明。
回龍圩管理區前身為湖南省國營回龍圩農場,曾有新躍等知青點,當年知青們就引進了柑橘種植。在八仙洞村街道上,隨處可見“弘揚農墾精神”、“傳承農墾文化”等宣傳標語,這種艱苦奮鬥、勇於開拓、無私奉獻、創新有為的精神,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村民們的生活態度。
為推進管理區內的鄉風文明建設,回龍圩堅持精神引領行動,組織專人編寫《村民安全自治三字經》,將冷冰冰的規定轉變為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同時,還推行“門口三包”,進行集體環境衛生評比,轉變了部分人“自掃門前雪”的落後理念。“鄰裏之間有了相互督促,激發了集體榮譽感,更有利於村民主動參與村務管理。”毛先進感慨。
過去的危房、舊房,已由管理區組織發動並解決資金,全麵實現村容改造。步行在管理區內,隨處可見青瓦灰牆的簡約徽派建築。
毛先進介紹,近兩年,不僅完善了垃圾收納設施,環境衛生整體提升,還充分發揮群眾力量,成立了“媽媽衛生隊”、村規民約理事會等組織,對轄區進行網格化劃分,按月搞評比、公示,僅用不足1個月時間完善了100餘個衛生間。
據了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行公司化運作等方式,目前回龍圩已全麵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做到鄉村垃圾日日掃日日運,實現垃圾統一收集處理和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徹底解決鄉村環境衛生“髒、亂、差”等現象。
走在整潔的柏油路,隨處可見的公告欄裏一一展示著《八仙洞村村規民約》、《十星級文明戶標準》、《八仙洞村環境衛生評比公示欄》等村規民約,而這種“以評代管”的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村民接受。
“回龍圩的園子都是全開放式的,不設牆,不收費,與村民的住處相融相嵌,堪稱老百姓自己的後花園。”正因為如此,趙文旺說,如今的回龍圩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村風尤其文明。
【點評】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農村的協調發展、社會的全麵進步,離不開文明鄉風的助推、精神文化的涵育,讓文明鄉風吹遍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黨建引領,模範能人來帶動
鄉村的振興離不開基層的有效治理。誰來管?怎麽管?誰監督?回龍圩堅持選能人當村幹部,加強培訓提素質,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趙文旺要求,“支部建在橘園裏,黨員聚在橘樹下,村民富在橘子上。”
“柑橘專業合作社每年都會為貧困社員開展免費技術培訓。”今年50歲的盧德說,自家19畝的地裏已全部種上了柑橘幼苗,期待能實現大豐收。
回龍圩分管扶貧工作的黨委委員、副主任何科介紹,截至目前,該區合作社共組織市內培訓及田間示範96次,集中講解42場,發放資料2.4萬餘冊,受益貧困戶達1864人次。
“每到柑橘種植的關鍵節點,合作社均會與管理區經作辦共同編發《回峰柑橘》技術資料,免費向各個合作社的貧困社員發放。”神仙洞蜜橘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金晨說,這本小冊子已累計編發了13期,發放1.56萬餘份。
“治理是持續的互動。” 趙文旺這樣理解鄉村治理。
2017年,回龍圩管理區成立首個柑橘協會,入會的專業合作社11家,覆蓋所有柑橘種植戶。與此同時,該管理區還成立了由9名黨員組成的柑橘協會黨支部,每名黨員均聯係柑橘合作社,聯係多戶果農,共享手中的技術、信息、銷售渠道等資源。
盧益高是一名普通的黨員幹部,但同時也是回龍圩首批外出學習柑橘種植技術的“吃螃蟹的人”。他於早年間多次前往其他省份學習柑橘種植、嫁接技術後,率先嚐試品種改良。如今,他已是管理區內的技術能手、致富帶頭人。
在趙文旺的推動下,回龍圩還實行“黨員亮身份”製度,成立村民監督委員會。該區黨委為農村黨員統一製作“身份牌”,進行掛牌入戶,這不僅是讓農村黨員明確身份、牢記宗旨,更要群眾加強監督、提高認同。
值得一提的是,該管理區位於八仙洞村的首個“黨建橘園”也已經投入使用。黨建主題公園占地麵積30餘畝,總投資260餘萬元,通過建設黨建文化長廊、黨建地標等,將黨的十九大主題、黨員先鋒站等內容搬進橘園,打造“黨建 柑橘 旅遊”新模式,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點評】人才是基礎,有引領也要能跟隨。要加快提升自覺學習意識、創業意願,培養造就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新興產業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
戶均收入10萬元家家都有“三輛車”
鄉村從來不是處在從屬的地位上,在現代化進程中,它應該和城市處在平等的地位上。趙文旺認為,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毛先進介紹,八仙洞村有8000多畝柑橘,超過九成村民家庭僅柑橘收入超過10萬元,最高年收入達150萬元左右,家中均添置了小轎車、農用車、摩托車等“三輛車”。
在盧益高的家門口,就停放著這樣標準的“三輛車”。雖然已是寒冬,但他的橘園裏仍有不少紅彤彤的蜜橘正在掛果,等待成熟上市。
他笑言,去年品改為沃柑、W-默科特等新品種的橘園開始豐產,年收入達到百餘萬元。現如今,由於敢於走出去,掌握了品改、嫁接的技巧,盧益高儼然成了“品改專家”,僅一堂外出授課都能掙得上千元的酬勞。
“根據市場供給需求,動員貧困社員將過去種植的柑橘樹進行砍枝嫁接,改良為收購價每斤5至6元的W-默科特或者沃柑,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劉金晨說,2016年,該合作社柑橘總產值高達700萬元,這其中,不乏動輒年收入數十萬元的種植大戶,一兩年時間基本實現奔小康。
此外,對於種植柑橘有困難,或者急需增加收入的貧困戶,合作社也提供了不少勞務用工的工作機會。如,在回峰柑橘合作社3500餘平方米的洗果廠內,每到豐收季節都會有超過200人的用工需求。張國安說,廠內的用工活計都是優先聘請貧困戶,如對柑橘進行清洗、分級、包裝等工作,一個月可獲得收入2000元左右。
來自回龍圩管理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該管理區果農戶均純收入達10萬元以上。
上月底,一條全新的湖南出省通道——道賀高速全線通車,這條貫穿回龍圩的高速公路,將把這座美麗的小城帶向更加富裕的未來。
【點評】麵向泥土,春暖花開——是幸福。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腰包鼓起來,農村美起來,這種確幸更帶勁!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