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4.0的個性化定製入手?還是從機械行業開始?安肖鵬的PPT列在本文的附件中。在本PPT中,未來定製簡稱為C2B。威爾生產模式分成了三個時代:大規模生產、大規模定製和個性化定製時代.
從供應鏈管理上,這三個階段分別對應著:MTS(Make to stock),MTO(Make to order),和C2M(Custumer to Manufacture)(也叫C2B,在供應鏈的概念中還沒有被最終證實)。
MTS:它主要針對大規模生產,解決生產效率問題。密集的製造業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決了短缺問題,從而有了庫存。因為產品品種少,隻要有需求,就從庫存裏賣。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是這個階段,經濟緊缺,各種產品一生產出來就被搶購一空。在那個階段,企業不擔心產品銷量,核心在於生產效率。
MTO:在解決了產品的基本需求後,人們開始追求差異化。產品的種類多了,庫存的種類就多了,當一個功能性產品有多種選擇時,可能會積壓一個冷門產品,可能永遠也賣不出去。在這種情況下,庫存成為許多企業的巨大成本。戴爾已經開始大規模定製,生產方式也轉變為按訂單生產。
C2M: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當生產力不再是瓶頸時,人們開始進一步追求個性化。MTO時代根據選項下單的個性化需求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人們開始追求個性化的產品。根據用戶需求設計產品,生產產品是未來的商業形態。傳統的定製產品屬於服務產業,當定製產品成為一種普遍的生產方式時,服務革命1.0將在這個時候開放。
未來商業形式:主要特點是C2M,但MTS,MTO,C2M生產方式並存.
1.C2M是未來的商業模式,解決了個性化定製的問題。但是,無論個體需求有多大,仍然需要大規模生產來保證高生產效率。個性化產品是由標準零件組成的個性化定製零件,或標準零件個性化定製外觀的模式。更多的標準件還是需要MTS來完成。如果所有產品的所有部分都是定製的,那麽我們將回到供不應求的時代。
2.現有產品種類繁多,不同類型的產品有不同的生產特點。有些產品適合MTS,有些適合MTO,有些適合C2M。比如食鹽、食用油等標準化程度較好的剛需類產品,產品種類少,消費固定。再先進的技術,MTS也是它的生產方式。
3.在未來的生產方式中,MTS和MTO生產的比重將遠遠大於定製生產。但是技術已經解決了MTS和MTO的問題。不管一幅畫有多大,人們都喜歡畫中的活動部分。在未來的生產場景中,大部分產品的生產方式是MTS和MTO,但在之前的工業革命中,這些生產方式已經非常完善,是日常生產方式。它們在生產方式的變革中是靜止的。然而,個性化定製的生產模式並不完善,因此個性化定製的生產模式在生產模式的轉變中發生變化。
雖然每個人的點都是運動的,但一幅完整的畫麵既包含運動的部分,也包含靜止的部分;也許最大的一部分仍然是。
從這個意義上說,未來各種支持定製的解決方案,一定是支持多種生產方式的。MTS,MTO當然MTO也有很多種(比如CTO,ATO等。)支持C2M(或C2M)。
未來的生產方式一定是:MTS,MTO,個性化定製並存的。個性化定製是未來生產方式變革中,變動的部分,所以會引起重視。但已經非常成熟的MTS,MTO是生產方式變革中不變的部分,這種生產方式的比例一定遠遠大於個性化定製的產品生產方式。
我記得在我的文章裏提到,智能製造項目按照不同維度的分類,是工業4.0虛與實的前提。工業4.0必須從不同維度進行分類。如果研究工業4.0,還需要從產品生產方式的維度對產品進行分類:哪些產品適合MTS、MTO、個性化定製。
未來生產方式的變化也會隨著發展而變化。從現階段來看,不適合個性化定製的產品,未來可能會轉化為可以定製的產品。
最近會將對個性化定製的一係列思考寫成文章發布在我的個人公眾號 xuyongshuo-work上,歡迎交流.
說明:本文於2016年月日發表於 公眾帳號 xuyongshuo-work。 歡迎。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