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考高中還是大學】-解讀高考】-】-讀中專
回家參加高考,還是留在從小生活的城市?
對於每一個在大城市生活的外來務工家庭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因為不想缺席孩子的成長,他們堅持將孩子帶在身邊,但因為微薄的收入,以及對外來的農民工並不友好的戶籍製度,他們也不可能為自己的孩子爭取到與當地的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機會。
對於這一現實議題的展現,紀錄片《高考》將鏡頭對準了滬漂務工子女的成長之路。
他們從小就見識了這座大城市的繁華,但當他們理解,繁華究竟是什麽的時候,他們將不可避免地意識到這近在咫尺的繁華,原來離自己是那麽的遙遠。
在一個本該擁有更多可能性的年紀,他們卻不得不麵對,是留下讀一個中專,還是回去,準備高考。
而無論他們做出何種選擇,其實都是在提醒:“你們,是沒有“家”的孩子。”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滬漂工人的孩子。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複旦大學讀研究生的張軼超等人發現了這樣一個農民工的聚集區。
而由於當地的公立學校,並沒有對農民工的孩子開放,所以他們隻能在一個打工子弟學校上學。
張軼超深知,當時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根本無法承擔這群孩子的教育責任。
所以他就萌發了一個念頭,要建立一個課外的教育中心來完善這群孩子的教育。
於是,就有了現在的久牽公益機構。
對於在久牽接受教育的孩子來說,家鄉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他們自幼就離開了曾養育他們父母的地方,甚至有的小孩,已經十幾年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傳統的鄉情紐帶在不斷的缺席中,被漸漸淡忘。
盡管他們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這座城市的建設者,但這座看似很包容的城市,卻更青睞更加新鮮的血液。
而高昂的房價和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將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驅離那些無法繼續參與競爭的工人以及他們的子女。
而他們所付出的,往往是慘痛但很少能被表達的代價,其中最典型的代價,就是農工二代的教育。
因為無法在當地接受公立學校的教育,使得他們的學習成績既無法和當地的學生競爭,也無法與家鄉的學生競爭,而當地能夠提供的留守方案,就是不參與高考競爭的中專。
你很難說這是一個陷阱,還是一個選擇。
因為在人生這條賽道上,對於家庭背景無法成為助推器的農工二代來說,文憑本該是他們實現階層躍遷的最後一塊跳板。
而要留下就隻能上中專的現實則意味著他們幾乎從一開始,就被剝奪了在大城市參與競爭的機會。
在紀錄片中,導演用劉燕霞和武子璿的人生選擇,對這種殘酷的現實進行了詮釋。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劉燕霞,並沒有選擇回鄉參加高考,而是留在上海,讀了免費的中專。
麵對鏡頭,她袒露了自己的心聲,她設想十年之後,她不再是一位在實驗室的一線質檢員,而是能擁有一份與銷售有關的工作。
但就在她臨近畢業,開始準備實習之後,她才深刻地認識到工作崗位的競爭是多麽激烈。
在實習崗位上,與她共同參與留崗考核的大多都有大學文憑,而她作為一個中專生,除了自卑,還是自卑。
想到自己將要麵對的未來,劉燕霞忍不住哭了起來,她開始後悔自己當初所做的決定。
當初應該選擇留在重慶,按部就班地讀高中,然後考大學。
但人生,沒有回頭路。
眼看父母開始慢慢變老,她得快點成長起來,撐起這個家。
而相比於劉燕霞當初的“意氣用事”,武子璿父親想得要更加實際和果斷。
自幼就跟隨父母來到上海的武子璿,對家鄉印象最深的就是火車站的兩道鐵軌。
但麵對升學的選擇,她的父親還是毅然決然地將武子璿帶回了老家,專心備戰高考。
按照他的話說,與其在上海讀中專,然後慢慢考上本科,不如直接參加高考,拿到大學文憑。
他很清楚,考大學才是出路,但對於當時的武子璿來說,她所承受的不僅是備戰高考的壓力,還有從上海回來家鄉的陌生和落差。
這種陣痛與自卑對於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很難被輕易消化的。
原本開朗、樂觀且自信的武子璿,自回到老家上學之後,就開始變得沉默寡言。
她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正因為如此她總是選擇獨自承受這份落在她身上的疼痛。
因為無論對誰傾訴,都不可能改變當下要麵對的現實。
所以,她暗自下定的決心,要通過高考重新回到上海。
但在這群孩子中間,並非沒有幸運兒。
通過“久牽”,這群孩子接觸到在他們老家不可能接觸的世界,他們視野,跟隨負擔研究生張軼超的指引,被慢慢打開、
他們見識到了隻有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才能看到的世界,他們從小就開始接觸音樂。
因為受《放牛班的春天》這部法國電影的影響,張軼超也在“久牽”組建了一個合唱團,並為這群孩子爭取到了麵向外界的舞台。
這種成長經曆,讓原本落後於當地學生的他們,在童年的時候有了與當地學生競爭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人生道路的樂觀。
不僅於此,在張軼超的幫助之下,“久牽”的孩子們還獲得了被世界聯合學院錄取的機會。
高考是考高中還是大學(解讀《高考》:讀中專)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